四、简答题
1、如何理解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?
心,主宰全身,其重要性好比君主,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。心主血脉,血能营养全身,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。心藏神,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,由于心为全身之主宰,故以“君主之官”喻之。
2、如何理解“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”?
肺为气之本,与人体之气的生成、运行密切相关。肺主气、司呼吸、主宣发肃降、外合皮毛,通调水道,使精微之气布散全身。此外,“肺朝百脉”,有助心行血的作用,以上均为肺主治节的体现。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。肺主治节的作用,是在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。由于肺辅佐心,治理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,且肺位最高,为诸脏之华盖,故以“相傅之官”喻之。
3、如何理解“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”?
肝为刚脏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肝气太过,失于疏泄,易使人急躁发怒。肝内寄相火,肝阳易于偏亢。所以将肝比喻为刚强急躁的将军。谋虑属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部分。《灵枢•本神》有“肝藏血,血舍魂”的论述。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。此外,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。当人们深谋远虑,筹划谋略,进行紧张思维活动时,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,故谋虑出焉。
4、如何理解“胆者,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”?
胆主决断,贮藏精汁。胆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。决断属精神活动的内容,故胆主决断与其内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。此外,肝胆相表里,肝主谋虑,胆主决断。二者相互配合,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。由于胆主决断,不偏不倚,如同执法如山的法官,故以“中正之官”喻之。
5、如何理解“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”?
膻中,此指心包络。臣使,是指表达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职。膻中有保护心脏,代心行令的功能。外邪侵犯心脏,心包络代心受邪。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。其作用以“臣使”之职,故称为“臣使之官”。心志为喜,膻中为臣使之官,代心行令,所以能传达心之喜乐情志,故称“喜乐出焉”。
6、如何理解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”?
仓廪之官,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。五味,指水谷化生的精气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脾主升,喜燥恶湿,胃主降,喜润恶燥,二者一脏一腑,升降出入,燥湿相济,共同完成对饮食五味的消化功能,故称之为“仓廪之官”。
7、如何理解“大肠者,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”?
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,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,形成粪便,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。所以大肠有传送残渣,并使食物残渣变成大便的功能,故称“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”。
8、如何理解“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”?
小肠上口与胃下口会于幽门,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,并进行分清泌浊,清者渗入膀胱,浊者注入大肠,故有主化物的功能。因为无论胃腐熟的水谷,还是脾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,均赖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,故以“受盛之官”喻之。
9、如何理解“肾者,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”?
作强,指体力强健。伎巧,指智力发达,精巧多能。肾藏精,肾精足能充养骨骼,补益脑髓。骨强则能耐受重劳,动作有力;髓足则精神健旺,精巧灵敏。故曰“肾者,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”。
10、如何理解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”?
膀胱位居下焦,全身津液经过升清降浊的气化过程都要下注贮藏于膀胱之中,故曰:“津液藏焉”,以“州都之官”喻之。膀胱所藏之津液,其贮藏和排泄均与肺肾有密切关系。肺为水之上源,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下,通过三焦的渠道,下输于膀胱,然后在肾阳的作用下,由膀胱本身的气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体外,故曰:“气化则能出矣”。
11、如何理解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”?
决渎,通利水道之意。水道,指水液运行的道路。三焦具有通行元气,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,运行水液的功能。饮入于胃,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,上归于肺,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,使水气下行,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,清者上升,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,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,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。由于水液代谢要历经三焦,离不开三焦气化,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,以“决渎之官”喻之。
12、结合《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,阐述“心为诸藏之主宰”的观点?
《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曰:“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故主明则下安,以此养生则寿,殁世不殆,以为天下则大昌。主不明则十二官危,使道闭塞而不通,形乃大伤,以此养生则殃,以为天下者,其宗大危,戒之戒之。”本文以心君与诸官主次关系,强调了心为诸脏之主宰的观点。因为心主神明,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,亦能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,使人健康长寿。若心的功能失常,人体脏腑之间的“相使”关系遭到破坏,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常,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,影响人体健康。
13、何谓藏象学说?其内容包括哪些内容?
所谓藏象学说,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、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,它是《内经》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,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。《内经》藏象学说中的形态结构,是指解剖的知识,而生理活动规律是该学说的重点内容,它是以五脏为中心,联系诸腑、经脉、形体、官窍等五个生理活动系统。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的影响,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,从而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。
藏象学说主要的内容有:五脏、六腑、奇恒之腑、经脉、形体、官窍、精、气、神等。
14、据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,分述五脏的主要功能及与形体组织、精神活动、四时阴阳的关系如何?
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也,其华在面,其充在血脉,为阳中之太阳,通于夏气;肺者,气之本,魄之处也,其华在毛,其充在皮,为阳中之少阴,通于秋气;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,其华在发,其充在骨,为阴中之太阴,通于冬气;肝者罢极之本,魂之居也,其华在爪,其充在筋,此为阴中之少阳,通于春气;脾为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,其华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为阴中之至阴,通于土气。
15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中“心者,生之本,神之处也。”?
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,主要是由心主血脉、藏神的功能所决定的。血液在心的统领下,沿脉道运行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。“心藏脉,脉舍神”(《灵枢•本神》),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,是聪明智慧的源泉,为五脏六腑之大主。正如《灵枢•本藏》云:“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。”
16 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中“肺者,气之本,魄之处也”?
肺主气而司呼吸,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,又主一身之气,故肺为气之根本。《素问•五藏生成》:“诸气者,皆属于肺。” 《灵枢•本神》:“肺藏气,气舍魄。” “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。”肺为藏魄之处,魄,主要指形体固有的感觉和运动及其它本能的行为而言。所以说“附形谓之魄”。形,由精而成,精由气而化,形由气而生,故魄以气为基础,肺为气之本,所以也是藏魄之处。
17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中“肾者,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”?
肾为人身摄纳、收藏功能的根本,是藏精之处。精为人身之根本。《素问•金匮真言论》:“精者,身之本也。”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。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,藏于肾;后天之精,为饮食水谷所化生,亦藏之于肾,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,故为“精之处”。肾中精气,只宜固藏,不宜耗泄,又为生长发育,繁衍后代之资源,故喻为封蛰,称之为“封藏之本”。
18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中“肝者,罢极之本,魄之居也”?
肝藏血,血养筋,筋连缀关节而主司运动,肝血充盈,筋膜濡润,运动灵活,耐受疲劳,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。“肝藏血,血舍魂”(《灵枢•本神》),肝为藏魄之处,“随神往来者谓之魂”说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“梦寐恍惚,变幻游行”之类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。是以肝血为物质基础的。肝血充盈,魂有所舍,则夜寐安和。
19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中“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者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。名曰器。能化糟粕,转味而入出者也”?
上述脏腑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、贮藏、消化吸收、传导排泄有关。饮食物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,脾的运化输布,小肠的泌别清浊,大肠的传导变化,三焦的气化作用,膀胱贮藏与排泄等,各脏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。既似贮藏粮食的仓廪,又是饮食水谷化生精微(营)的处所,所以称之为“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。”
20、结合《素问•五藏别论》简述魄门的作用及与五脏的关系?
《素问•五藏别论》指出:“魄门亦为五藏使,水谷不得久藏”。魄门,即肛门。肛门也为五脏的役使,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。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关系。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,肝气的条达,脾气的升提,肺气的宣降,肾气的固摄,方能不失常度。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。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。这对于临床辨证、治疗、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若魄门久藏不泻,则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;若门户不约,洞泻不止,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,宜用四神丸、真人养脏汤;若二便同时失禁,说明五脏精气败绝,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。
21、结合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原文简述“脾病而四支不用”的机理?
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云:“四支皆禀气于胃,而不得至经,必因于脾,乃得禀也。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四支不得禀水谷气,气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。”此段原文明确指出,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养,肌肉才能充实,屈伸有力。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,必须经过脾的转输,方可布达于四肢,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输布水谷精气,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,筋骨肌肉屈伸无力,日渐消瘦,倦怠不用。
“脾病而四支不用”从病理方面反证了“脾主四支”的生理功能,对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,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。
22、你对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中“脾不主时”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?
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指出:“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时长四藏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独主于时也”。脾主运化水谷,化生气血,滋养四肢百骸、五脏六腑,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长、滋养万物一样,故称脾者土也。“治中央”,指脾主中央,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。“各十八日寄治”,是说脾在四季之末,各寄治十八日,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,故脾虽“不主时”,但却无时不主,这是脾与四时关系的一种说法。脾不主时,是《内经》重要的学术观点,它与《金匮真言论》、《六节藏象论》等篇“脾主长夏”的观点,共同强调脾土之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,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。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