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自考网是公益服务信息网,供学习交流使用,非政府官方网站,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为准。
您现在的位置:江苏自考网 > 模拟试题 > 医学类 > 内经选读>2021年自考《内经选读》模拟试题15

2021年自考《内经选读》模拟试题15

2022-03-15来源:江苏自考网

  五、论述题

  1、结合《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?

 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:心藏神,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,为“君主之官”。肺主气,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,为“相傅之官”。肝犹如将军,智勇兼备,主深谋远虑,为“将军之官”。胆主决定判断,肝胆相使,才能正确处理事物,为“中正之官”。膻中为心包络,犹如内臣,代君行令,主情志喜乐,为“臣使之官”。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,化生水谷精微,为“仓廪之官”。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,为“传导之官”。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,为“受盛之官”。肾藏精充脑养骨,使人运动强劲.动作精巧,神强聪慧,为“作强之官”。三焦具有疏通水道,运行水液的功能,为“决渎之官”。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,在肾的气化作用下,变为尿液排出体外,为“州都之官”。

  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,而是既分工又合作,密切配合,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。故曰“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”。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,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。

  2、藏象的含义如何?藏与象的关系何如?藏象的意义?

  藏,有狭义和广义之分。狭义,专指五脏。广义,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,包括五脏六腑。象,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。②指形象,即内脏的解剖状态。③指出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。藏象,二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,即某一脏有其特定相应的象,“以藏定象”;因此在临床中可以“从象测脏”,通过对内脏活动而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,以指导诊断和治疗。

  意义:说明了藏象学说所论述人体生理、病理的活动规律,主要是通过长期对“象”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。因此,它突破了解剖学概念的局限,从整体的高度,把从外部观察到的生理现象,加以归纳,使之与各脏腑功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,从而形成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生理、病理的理论体系。

  3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》中“凡十一藏取决于胆”?

  “凡十一藏取决于胆”,并非意味着胆是十一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主之上,只是在此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。《内经》中类似这样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,如“肺者,藏之长”,“胃者,五藏之本”等。

 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: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,胆应于春,气主升发,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,故曰: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”。②胆居相火,温煦诸脏,相火源于肾,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。少阳相火温煦,才能延续生命。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,而决断在胆,若胆虚,数谋虑而不决,必影响神魂魄意志,而致“五神藏”不安。④少阳主枢,通达阴阳,人身表里、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,有赖少阳之枢。⑤胆贮藏胆汁,助肝疏泄,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,气血运行,精神活动,而使十一脏功能协调。总之,十一脏的功能离不开胆,即十一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。

  4、结合《素问•五藏生成》,试述脉、髓、筋、血、气的生理与病理及其临床意义?

  《素问•五藏生成》曰:“诸脉者皆属于目,诸髓者皆属于脑,诸筋者皆属于节,诸血者皆属于心,诸气者皆属于肺,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故人卧血归于肝,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此段经文论述了脉、髓、筋、血、气的生理和病理。首先阐述脉、髓、筋、血、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,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,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。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于目,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。肾藏精主骨生髓,而上注于脑,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维之功能。肝主筋,全身筋膜连属骨节,形成肢体运动功能。心主血脉,在心气推动下完成血脉循行不息。肺主气,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用。其次讨论血的调节、流行及其功能,指出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,才能发挥其功能,所说的目之能视,足之能步,手之能握,指之能摄,均系举例而已。人体的四肢运动,由筋主管,只有在筋脉得到肝血的充分营养,才能发挥正常生理活动。“人卧血归于肝”,人动血行于诸经的论述,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,实为肝藏血功能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。

  5、结合《素问•五藏别论》论述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?

  五脏总的功能是“藏精气而不泻也”,其特点是“满而不实”。六腑总的功能是“传化物而不藏也”,其特点是“实而不满”。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。五脏主藏,藏中亦有泻;六腑主泻,泻中亦寓“藏”。五脏的特点是“满而不实”。满,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。精气是应当丰满充盛,才能游溢于中,供养人体,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。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,应治以补法,但不可纯补、峻补、壅补,应该补中寓通,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,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,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。六腑的特点是“实而不能满”。实,是形容六腑传输水谷的状态。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态上是中空的,只有中空才能容纳水谷。肠与胃的虚实交替,共同发挥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,而不似五脏藏精气的功能。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,如食积、便秘、癃闭、黄疸、水肿等实证病变,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,如攻下通便、疏利膀胱、清泻三焦等,所以后世有六腑“以通为用”、“以降为顺”的说法。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,诸如大黄牡丹汤、承气汤、大柴胡汤、龙胆泻肝汤等,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。

  6、结合《素问•经脉别论》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、吸收和营养输布过程?

  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曰: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。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。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,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。毛脉合精,行气于府,府精神明,留于四藏,气归于权衡。权衡以平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”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。谷食入胃后,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,滋养全身的筋膜。谷食入胃,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,注入于心,流注于脉中,经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。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,气血相合,汇于经脉之中,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、肝、脾、肾四脏。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,必须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。原文突出了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,并突出了肝、脾、肺的重要作用,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,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。

  7、结合《素问•经脉别论》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。

  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云:“饮入于胃,遊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合于四时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。”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。水饮入于胃,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,再由脾的运化,把精气输布到肺,经肺的宣降作用,以三焦为通道,布达全身,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、肌肉皮毛;其浊者下达膀胱,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,流于五脏六腑。在这个过程中,肺、脾、肾三脏是关键,需要肺的宣降,脾的运化转输,肾的气化作用。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。了解这一过程,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,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  8、如何理解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中提出的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?有何指导意义?

  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,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。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,必须有充实、满盛、向外的特点;凡事物之属于阴者,必须具有柔弱、不足、向内的性质。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,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,则《素问•生气通天》云:“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”,“阴者,藏精而起亟也”。以男女而言,则男子为阳,十六岁而精气溢满,保持长盛而不衰;女子为阴,十四岁月事以时下,而不得不通。以脾胃病言之,则脾为阴脏,其病多虚;胃为阳腑,其病多实,因此,有“实则阳明,虚则太阴”之论。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,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;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,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。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:“实证责之于胃,虚证责之于脾”,可见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。

  9、结合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原文谈谈脾是怎样为胃行其津液的?

  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指出:“足太阴者,三阴也,其脉贯胃属脾络嗌,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。阳明者,表也,五脏六腑之海也,亦为之行气于三阳。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,故为胃行其津液。”从本篇原文来看,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要是通过经脉输布实现的。足太阴脾经因其循行“贯胃属脾络嗌”,与其他脏腑间的经络相互贯通,且脾属太阴,而三阴为里,所以能为胃运行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。脾胃相表里,胃属阳明,而三阳又为表,所以脾可通过阳明经,而将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,这样脾将胃中之津液,通过其转输作用,入于三阴,出于三阳,而归于五脏六腑,所以五脏六腑皆因经脉相连,而得到阳明所化生的水谷精气。

  10、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》所叙述的太阴阳明在生理病理方面区别何如?

  生理方面之异有二:①太阴属脏,主里、主内,地气也;阳明属腑,主表、主外,天气也。②脏腑阴阳与四时通应,故四时之中,互有逆从。足太阴脾以秋冬为从,春夏为逆,阴气从足上行到头,下行循臂至指端。足阳明胃以春夏为从,秋冬为逆,阳气从手上行至头,下行至足。

  病理方面之异有四:①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,故胃病多实,脾病多虚。②阳明致病多由内伤,由饮食不节所致;起居不时则伤脾为主,多为里阴之证,而见胀、飧泄、肠澼诸症。③疾病发展趋势,病随气转,故阳明之病的传变多下行极而上。④六淫袭人,同气相求,故风为阳邪而先伤于胃(阳、上),湿为阴邪而先伤于脾(阴、下)。

  11、结合《灵枢•脉度》论述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。

  《灵枢•脉度》曰:“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,故肺气通于鼻,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;心气通于舌,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;肝气通于目,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;脾气通于口,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;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。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,六府不和则留为痈。”

  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: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,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,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肺司呼吸,鼻为气道,故“肺气通于鼻”。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,辨别香臭。心主血脉,心血可以通过经脉上荣舌本,故“心气通于舌”,舌具有分辨五味,调节发音的功用。肝藏血,开窍于目,故“肝气通于目”。目能视物形态,分辨五色。脾主运化,水谷赖口摄入,故“脾开窍于口”。脾的功能正常,则食欲旺盛,口味调和。肾藏精,充养于耳,故“肾气通于耳”。耳具有主持听觉,分辨五音的功能。

  五脏与七窍病理上相互影响:肺气失宣,则鼻塞不通;心火上炎,则舌赤红肿;肝经风热,则目赤肿痛;脾虚不运,则饮食口淡无味;肾精亏虚,则听力下降,不能分辨五音。故曰:“五脏不和,七窍不通”。

  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,七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。例如伤风鼻塞,嗅觉不灵,治宜宣肺透窍;心火上炎舌赤红肿,治宜清心降火;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,治宜补血养肝;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,治宜健脾消滞;肾精亏虚耳鸣耳聋,治宜滋肾补精。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手的理论依据。

  12、结合《灵枢•邪客》原文试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机理?

  《灵枢•邪客》曰:“心者,五藏六府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藏坚固,邪弗能容也。容之则伤心,心伤则神去,神去则死矣。故诸邪之在于心者,皆在于心之包络”。心是全身脏腑之大主,是因为心主血脉,全身脏腑组织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。又因其主神明,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的能力,《内经》将其分为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五部分,分别由五脏所主,而心是最高主宰,能统摄精神,调节情志,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,对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。故原文说“心者,五藏六府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也”。同时,心有心包络护卫于外,因而外邪不能侵入伤害。否则,邪气入侵伤害心脏致使心中神气耗散,功能丧失,人即死亡。如《灵枢•厥病》所说的真心痛“旦发夕死,夕发旦死”,便是心受邪的病证。鉴于这一强调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用,一旦邪气侵犯心脏,首先伤及心包络,能代心受邪。

  《内经》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邪不能伤害的理论,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均有深远的影响。叶天士在《温热论》中提出的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”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发挥,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价值。

声明:
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
江苏自考时间

2023年自考时间:
4月15日-16日

还有000